原三山乡下辖十二个行政村,球山、双狮、凤山、堰潭、合宅、咸昶和民丰、慈丰、慈东、上横、海陆、海口各六个行政村,分居两个山岙,乡政府所在地为合宅村。由于原来三山乡人口比较分散,交通不便,为了方便就读,球山、双狮;咸昶;民丰、慈丰、慈东;上横、海口、海陆分别建有双狮小学、咸昶小学、林慈小学和海口小学。凤山、堰潭、合宅建有三山乡中心小学,并管理下属四所完小和友飞幼儿园。三山中学与三山乡中心小学同处一地,毗邻而居。2002年8月,因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均衡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,各方面条件的成熟,北仑区教育局和三山乡政府决定撤除双狮小学、咸昶小学,并入三山乡中心小学,把林慈小学并入海口小学,并把三山乡中心小学和三山中学合并成立北仑区三山学校。2003年9月,又把海口小学并入三山学校,使原三山乡所有学校仅剩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和一所幼儿园。
2003年9月,原柴桥镇昆亭片与原三山乡合并成立春晓镇后,昆亭小学也归属三山学校管辖。
至此,于2003年9月,春晓镇仅有三山学校一所,下辖昆亭小学和友飞幼儿园,学校布局调整基本结束。
北仑区三山学校成立之后,本着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,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合格劳动者,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毕业生的宗旨。学校确立了"民主与科学"的办学思想;"脚踏实地、艰苦奋斗、团结一致、开拓进取、知难而上"的学校精神;"转变观念,提高效率,加快融合;深化形象,规范管理,办好实事;开拓创新,办出特色"的学校工作目标;"诚、勤、健、进"的校训和"真诚、求实、博学、进取"的校风。
全校教师为此团结一致,努力奋斗,在2002学年中取得了全面的丰收,中考成绩居全区第六,升入普通高中比例超过区平均;新课程实验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;学校先后被评为区文明单位、区校园文化达标学校、先进党支部、市艺术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。
学校资源的整合也随着新校的成立而加快步伐:校园网、电脑房、多媒体综合电教室、书法室、语音室、音乐室、体育馆、图书馆、阅览室、劳技室、实验室等专用教室。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现代化,使农村学生平等享受现代化教育,学校所有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,使学生在教室中也能享受到现代化教育,为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。
为了使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得到全面的发展,学校努力美化、绿化、优化校园:崭新的田径场、学生食堂、大面积的绿化场地、精心布置的宣传窗等无不体现出匠心独用,使校园人文化、公园化,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提供基实的物质基础。
2003年有25个班级,学生1130人,教职工60人,其中专任教师56人,具有中级职称30人,校园占地面积23860平方米,建筑面积6594.5平方米。附设幼儿班4班,在班幼儿125人。学校配有Ⅰ类自然实验仪器和体育、电教设备,现有电脑室2个和48座语音室二个。2003年9月建成多媒体教室25个,并建立完整的校园宽带网。
前身为三山私立神山学堂,创办于1927年,校址在凤山山麓神山庙内,以庙事、祠堂田息为办学经费,时有2个复习班,校长李仲远。1935年迁址三山柯氏宗祠,改名为三山国民学校,由中共地下党员徐建农任校长,徐以教书为掩护,开展革命工作,1938年因叛徒告密遭杀害。
1950年更名三山乡中心小学,校长应书霆,生源由原凤山、堰潭、合宅扩至咸昶、球山、东岙等地。1958年改名为三山社中心,同年创办三山公社初级中学,时有3个班级,教师6人,学生约120人。公社书记郑明元兼任校长。1962年迁址宣化寺,1964年改办为三山公社农业技术初级学校。1969年迁址柯家祠堂,1972年迁址现址,更名为三山公社初级中学,1976年附设二年制高中班,1979年撤销。1978年、1984年东岙戴帽中学、海口中学相继并入该校,学校规模不断扩大。
1992年三山乡中心与三山初级中学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,更名为北仑三山学校,1993年9月恢复中、小学独立建制。2000年林慈小学五、六年级并入海口小学,2002年8月林慈小学撤销并入海口小学,2002年8月咸昶、东岙学校同时撤销并入乡中心。2002年8月中小学再次合并为九年一贯制学校,更名为北仑区三山学校。2003年9月撤销海口小学,生源并入新建立的三山学校。2003年9月三山撤乡建镇,与原柴桥镇昆亭点合并成立春晓镇,原昆亭学校归三山学校下属一个完小。
学校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学生个性的培养,1992年被区教委确定为书法教育实验乡,1996年被宁波市书研会确定为书法教育实验基地,2000年被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定为实验基地。2000年至2002年度被评为区级文明单位,2001年获区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。2002年获区文化建设达标学校,2003年被命名宁波市特色项目学校。1988年至1991年连续被镇(乡)评为先进集体,教师4人被评选为全国教师、春蚕奖、辅导员、区劳动模范。